灰影地帶

灰影地帶

 露塔.蘇佩提斯/著
 林士皓/譯
 尖端出版 
 

已經記不得,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思考,

看完一本書之後,究竟有何心得與收穫。

生活雖然充實,也總是馬不停蹄...

但,"懶散"卻也是這一陣子,

沒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在閱讀與思考上,

一個不爭的事實!

我很喜歡這種感覺,

隨著書中情結,情緒跟著起伏...很自我,

不必擔心會影響到其他人;

卻又能在閱讀之後,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朋友們,

儘管,只是自我的主觀感想,

或許無法引起太多共鳴...但,

閱讀與書寫,原來就是一種喜悅,且充滿魅力的!

我倒是甘之如飴...

上個星期四下班後,先到了住家附近的牛肉麵連鎖店晚餐。

用餐過後,看看時間還早;

便轉身來到隔壁二樓的"金X堂書局"翻閱書籍。

"灰影地帶"...灰白淡雅的封面設計,

也沒有悚動的文字標語,卻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!

隨手翻閱了幾頁...

一個陌生的國度,一段極為悲悽的辛酸血淚,

就發生在世人皆知的歷史背景下,卻又不為人知!

這一群被世人遺忘的人們,

歷經了12年慘絕人寰的勞改禁錮生活,

以"愛"的力量與勇氣,懷抱"希望"的信念...

終於劫後餘生,重新站上屬於自己的土地!

然而,以當時的情勢,這些倖存於世的人們,

根本無法談論這一段"真相",更遑論能為自己爭取平反;

當然,也不會有所謂的"公平正義"伸張!

而這個不為人知的"真相",

就這樣被埋藏在地底近半個世紀;

終於,在波羅的海三小國(立陶宛、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),

脫離蘇聯集權統治,重新獨立的數年後;

才又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被挖掘出來,重見天日...

讓世人共同見證了整個悲慘年代!

也藉由這一本書、這一個故事,深深撼動了我的心靈。

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繪畫天賦極高的15歲立陶宛少女-莉娜,

生長在一個充滿愛與幸福的家庭,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!

突如其來的災禍,沒有任何的警覺與防備,

就將她與家人,以及數以萬計的無辜群眾,

自此帶進了"灰影地帶"...這個不見天日的萬丈深淵!

故事情節,雖然詳實的呈現出當時令人震驚的悲慘情境,

作者卻透過強而有力的筆觸,對故事人物的互動與內心掙扎,

作了完整而細微的描述,並藉此闡揚了人性最大的美與力量...

愛、希望與寬容!

分享作者在故事之後的結尾,所寫下的一段句子:

[在寒冬之中,我終於發現在自己體內藏著永遠不滅的夏日。]__阿爾貝.卡繆

在最後,我特別去找了一張故事主人翁-莉娜所欣賞的畫家-孟克的畫作,

分享給大家,也誠摯推薦這一本好書給大家欣賞。

今天,正巧是農曆七月七日的中國七夕情人節;

藉此機會,傳達一下愛的訊息與力量,

祝福大家!


[以下轉載自:視覺素養 學習網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index.html  ]

孟克﹝Edvard Munch﹞﹝1863 ~ 1944 

吶喊
﹝The Scream﹞

1893 年

蠟筆‧廣告顏料‧畫紙91 x 73.5 公分

國家畫廊,奧斯陸﹝Oslo﹞,挪威

說明:
  孟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以吟誦生命、愛情和死亡為題材的組畫,其中又以《吶喊》
這幅畫最具代表性。在這幅畫上,沒有任何具象物體暗示正在發出尖叫聲,只見中央有一個令人
毛骨悚然的孤獨人形,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。他捂著耳朵,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
步聲,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。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所呈現的變形、
扭曲的尖叫面孔、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,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。

  在這幅畫上,孟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。雖然藍色的水、棕色的地、綠
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,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,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。全畫的色彩
是鬱悶的,尤其是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,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衝突,這一紫色因伸
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,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。同樣的紫色,也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。

 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。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,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。
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,充滿粗獷、強烈的節奏。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
的聲音。畫家在這裏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,把淒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良(Spencer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